本文是一篇文言文,作者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,对人的生死观举行深入讨论,强调“正义”比“生命”更重要,主张舍生取义。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,以供参考。一、教学目的1.积累文言词汇,能够正确、流利、有情感地朗读课文。
2.通过互助探究,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。3.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看法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。二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:明白作者的看法,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。教学难点:明白孟子舍生取义的看法的内在。
三、教学方法教学法、朗读法、小组讨论法。四、教学历程(一)设置情境,导入新课同学们,人生在世不外短短百年,可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,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,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,去那里玩,大到可能碰面临生与义的选择,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,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?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历史”,另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“砍头没关系,只要主义真。杀了夏明翰,另有厥后人”。
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,今天就让我们配合走进孟子的《鱼我所欲也》,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举行选择的。(板书:鱼我所欲也)(二)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1.教师范读,注意字音、停顿、节奏等。
明确:字音规范,语气适中,节奏准确,重音恰当。2.学生自读,解决重点字词。明确:①得:通“德”,恩惠,感谢。②为:今为(介词,为了)宫室之美而为(接受)之;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(动词,做)也。
(三)品析语句,互助交流1.同桌交流,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,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。明确: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行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(板书:生、义)2.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?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?明确:论点是由“鱼”和“熊掌”的比喻引出来的,因为“鱼”与“熊掌”是人人皆知的鲜味,而“熊掌”是其中更鲜味的。二者不行兼得,取其中更鲜味的,合乎情理也切合逻辑。
由此及彼,由浅入深,引出“生”与“义”的论题来,自然,明晓。3.小组讨论,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,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?明确:①比喻论证。“舍鱼而取熊掌”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,提出“鱼”和“熊掌”都是好吃的工具,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获得,那就舍鱼而取熊掌。
接着,提出“生”和“义”两样都很珍贵,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,就必须择优而取。②正阻挡比论证。生和义比,义比生更难得;死与不义比,不义比死更可恶。
又用假设方式(“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……”)与事实做对比,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。最后用“不食嗟来之食”与“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”做对比,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,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掉臂礼义廉耻的权贵们。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。
③原理论证。第一段主要接纳的论证方法。
④举例论证。第二、三段主要接纳的论证方法,举“穷人不食嗟来之食”的事例,推理越发有力,强调了要讲“义”,不能忍受羞辱,“蹴尔而与之”连乞丐都不接受,况且是把“义”看得很重的人了;举“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”的事例,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掉臂礼义廉耻的权贵们。(板书:比喻、原理、对比、举例;舍生取义)4.联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,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。明确:气势充沛,情感强烈,富于鼓舞性,有很强的熏染力和说服力。
(四)拓展延伸,小结作业1.学完本篇文章,在现在这个社会,面临愈来愈多的诱惑,面临人生的种种磨练,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?2.师生互动总结。3.作业:现实生活中,面临着义和利,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,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,给你的印象最深?请以“选择”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,字数不限,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。五、板书设计六、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文言文,在教学历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,举行重复地诵读,让学生读通、读懂、读出韵味。
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,通过教师的引导,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“舍生取义”的看法,使文化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生长。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造就,使三维目的得以很好地实现。
中公讲师剖析详请咨询:芜湖市侨鸿国际写字楼中公教育职位匹配链接,看你能考什么岗位http://ah.offcn.com/zg/whzwjs/?area=wuhu&uid=lsy45199文章转自:http://wuhu.offcn.com。
本文来源:博亚体育app下载-www.sh-sincere.com
QQ:330825248
手机:11559548977
电话:0254-399101149
邮箱:admin@sh-sincere.com
地址:上海市上海市上海区奥预大楼323号